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伴随资本过热而带来潜在的投资过剩问题,亟需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审批投放明显加快。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形成了1300多各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赶上了国内汽车消费的黄金机遇期,市场需求、产能扩张、投资意愿同步迅速扩张,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各地继续依赖投资驱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纷纷把新能源汽车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头号工程,不惜以土地入股、产业基金、联合投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的新闻报道,而在相关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新性互联网造车企业,并无造车能力与经验,希望通过互联网产业的资本积累方式,先完成资金和资源的积累再去挖掘相关技术和人才,或者以某一方面的优势技术试图去撬动整个产业链,这对部分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挑战,但在普遍投资需求疲弱、好项目稀缺的背景下,这似乎又是一条不得不选择的招商选择。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发改委批复8个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去年全年才7家。综合相关媒体消息,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10262亿元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资本过热很可能会导致潜在的产能过剩。据悉,目前仍有超过200家企业正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若再加上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等,整个潜在造车规模数量将十分庞大。
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公司,两路造车势力已经汇聚于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无法避免,且只要风向一天不改,这种热就会持续一天。随着竞争加剧,价格战难以避免会从传统汽车烧到新能源汽车,共享租赁、共享汽车等全新出行方式的出现,为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提供可能。新能源车要从传统汽车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价格战也是难以避免,市场往往是残酷的,届时一些尚不具备产业竞争力、正处于积累和发展中的企业或将面临一轮惨烈的市场清洗。
二是车企对未来产业规模的盲目乐观。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17.7万辆,销售17.0万辆,比2015年同期分别增长125.0%和126.9%。所以,在2017年初时,大部分车企对市场的预期都十分乐观,市场上出现了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将突破80万辆的目标也因此而得来。普遍忽略了2016年高速增长是基于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刚起步、基数较低的比较结果,事实上,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2万辆和25.1万辆,与年初80万的预期目标相差较远,销售额不到目标的三分之一。实际上,上半年完成上述销量已经不容易,因为前5月的销量增速更低。受政策补贴大幅退坡等因素影响,2017年开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不尽如人意,1-3月销量呈现负增长。
2016年前五名新能源汽车销量图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提出中国汽车产能将过剩以及新能源汽车将在2020年迎来投产产能激增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产能适当过剩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从国际范围来看,全球整车产能在8500万—9000万辆左右,销售量在6500万—7000万辆之间,有效产能的利用率大约为72%—82%。从2003年开始,中国整车产能利用率一直不高,2005年、2011年和2014年三个年份处于“低谷”,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然而,中国汽车行业一直保持发展,从2009年开始,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因此国内汽车业界曾经普遍认为,产能适度过剩有利于竞争,进而淘汰不合格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