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诸多新政策开始实施。新年首周,电动出行聊聊对未来北京地区新能源政策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
有多项新政是2017年公布,2018年开始实施的,如双积分、继续免购置税、全国实施绿牌等等。在诸多新政中,对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影响最为巨大的,却是一个传闻中的新政: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
补贴新政的公布时机是很重要的,如果提早发布,就容易发生类似2015年底的骗补行为。如果延期发布,也会造成类似2017年初的车企有车不能卖、消费者有钱不能买问题。因此电动出行预计本月内,最迟春节前就将公布补贴新政。要说明的是,补贴新政即使不发布,也不会对汽车销售造成任何的影响。按照既有政策,2018年的补贴维持2017年水平。
图片引用自汽车之家
网传新政和既有政策的主要区别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技术水平更高
网传补贴新政中,新增乘用车百公里能耗要求,电池包能量密度比要求进一步提高。新政就是要让众车企知道,补贴是对高新技术的补贴,不是对骗补技术的补贴。这也说明国家不再放任部分车企肆意挥霍国家财政,技术上提高要求,淘汰落后车型,提升新能源汽车整体素质成为未来的方向。
二、续航里程更长
新政中对纯电动乘用车的续航里程要求更为细化,补贴向续航更长车型倾斜。续航150公里乘用车受影响最大,补贴几乎腰斩,而低于150公里车型干脆取消了补贴,究其原因,主要是双积分政策的影响。经多家媒体证实,如果维持既有补贴政策,车企只需推出车价低但补贴多的150公里续航车型就可赚足积分。国家不可能让车企一方面吃150公里车型补贴,另一方面又赚积分红利的情况出现,因此低续航车型补贴的巨幅下降是必然的。从网传新政来看,政策很明确,不让车企钻双积分与补贴政策的空子:拿着补贴赚积分。
三、政策全国统一
一直以来,新能源政策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地方山头主义。北京只搞纯电,上海要求插混油箱不能超过38L等等,一个地方一个政策,处处为难消费者,也让国家很头疼。但由于要从地方政府口袋中掏钱,所以国家也只能略微放任这种情况。根据网上的传闻,2018年国家试图改变这种情况,取消地方补贴。地方政府不掏钱,就没有了自立山头的借口,只能完全执行国家政策。
四、商用车减补贴增路权
国家在纯电动城市客车推广上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样属于商用范围的物流车,复制成功经验理论上是可行的。从网传补贴新政上看,商用客货车2018年补贴均下降三成,金额下降不少,但交通部、工信部联合几部委在补贴以外的路权政策层面给予了巨大支持。对物流车而言,开放路权的政策比补贴更有效果。
如果以上四个方面都属实,将改变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上补贴与路权(不限行)双利好的政策形势,产生比较大影响。如果用胡萝卜和大棒来形容补贴和路权,那么今年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总体趋势将是:补贴的胡萝卜不易吃,路权的大棒挥向燃油车。
对未来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政策的一些思考:
一、取消地方补贴
地方政府通过发放地补的方式,变相补贴属地车企,再通过地税回收部分补贴金额。政府的钱左手倒右手,车企从中分一杯分羹,再把这杯羹以就业的形式分到当地百姓手中。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政府少花钱,车企能捞钱,百姓能挣钱。
不论北京当初选择纯电路线是为保护北汽还是真的高瞻远瞩,现在看来这个路线到了瓶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纯电路线的补贴金额高,财政压力大。相比以插混为主的上海、深圳,主推纯电的北京地补金额最高。一辆插混乘用车最多补贴1.2万元,而纯电车至少补贴1.8万元。与此同时,电动指标变为稀缺品,消费者拿到新指标不会随意放弃,只能买车保号。因此每年发出的6万个新电动指标,几乎等于要发6万台车的地补,地补总额翻倍增长,纯电路线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北汽烂泥扶不上墙,大量地补发给了外地车企。和上海的上汽,深圳的比亚迪相比,北汽不论是市场表现还是消费者口碑至少是两个数量级的差距。2017年北京1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难以见到北汽车身影。而上汽和比亚迪目前仍旧牢牢把控着属地1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第三,营改增的税改,地补发出去不能以地税形式收回来。
由此可见,地补对北京政府而言,多赢局面逐渐被打破,转而变为成本高、转化率低、收不回成本的局面。所以在网传的取消地补政策中,北京有意成为第一批取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