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连日报 吴庆国 本报记者许晓楠
15年前,侯中军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进入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他从基层研发逐步成长为总工程师,被评定为教授研究员级高工,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受聘为全国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今年他又获得了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从“十五”期间到“十三五”期间,侯中军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技部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方向的科技研发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国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集成与控制及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面向示范和产品验证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开发”、“973”计划“10千瓦级新型动力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开发”等,带领团队所开发的燃料电池相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侯中军主持建立了公司燃料电池技术规划,确立了技术发展目标和方向,并率领研发团队围绕技术难点开展攻关和研发。侯中军主持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堆模块、发动机产品及生产制造工艺,在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及首轮市场化销售用中得到充分验证。搭载新源动力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轿车圆满完成了科技奥运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行,成功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零故障。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2009年公司赢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上海示范项目的合同,并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燃料电池示范车新增发动机超过75%的订单。2010年5月至10月,搭载新源动力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圆满完成184天世博示范任务,累计运行128392km,发动机平均运行里程4570km,单台最大运行里程7570km,创造了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的新纪录。2010年,搭载新源动力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客车首次走出国门,成功服务于2010年新加坡世青赛,创造了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出口第一例。
近两年来,侯中军主持开发的一种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模块,采用高稳定性、高性能的“膜基催化层膜电极设计”和高可靠性的“复合双极板结构”,经寿命测试和整车应用验证,突破了车用燃料电池5000小时的耐久性难关,成为我国首例自主研发的超越5000小时耐久性的燃料电池产品,同时可实现电堆-10℃低温启动、-40℃储存。成功应用于我国汽车工业界首款燃料电池轿车——荣威750燃料电池轿车和全球第四款、我国首款商业化燃料电池多功能车——大通V80,现已累计生产燃料电池电堆超过9000kW,销售额超2亿元。侯中军认为,目前燃料电池生产技术已经成熟,预计2020年以后,燃料电池汽车将完全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