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徐斌 “十三五”时期,安徽省蚌埠市委市政府和市经信局认真实施“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战略,创造出多个全球和全国第一,为“十三五”该市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增强了新动能。 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超薄玻璃属全球第一,该院研制世界最薄的玻璃达0.03毫米,能象纸片一样卷成一卷。由于该院的玻璃世界领先,该院院长彭寿院士当选世界玻璃协会主席。 安徽昊方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拥有9大系列、1000余多规格品种,产量具全球第一,2017年占领全球市场15.7%,现在年产达1000万套,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 蚌埠的滤清器居全国第一。上世纪七十年代,蚌埠滤清器厂(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前身)引进意大利滤清器技术,生产的滤清器属国际先进水平。以后蚌埠又诞生了凤凰滤清器公司等企业。“十三五”时期蚌埠滤清器产量居全国第一。 蚌埠丰原集团是我国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新材料的龙头企业,“十三五”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射频滤波器制造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球第一,为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通讯制造商打造出优质的供应链。 还有其他产品也在全球或全国领先。 在多个“第一”的带动下,蚌埠市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装备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末即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全市GDP总量仍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82.7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了稳中有进、快速增长。 蚌埠市之所以能获得多个全球或全国第一,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大力抓好科技进步。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五年来,蚌埠市通过企业自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4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0多家,数量全省第3.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先后落户蚌埠。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加快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开展蚌埠市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工作,首批建设“MEMS智能传感技术蚌埠市实验室”、“电子测量仪器技术蚌埠市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市“一室一中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35.2%,成为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三五”时期,蚌埠市荣获省科学技术奖64项,位于全省前三。 同时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94家以上,数量保持全省第5、皖北第1。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共471家,累计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7.8%,总量保持全省第4、皖北第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2%。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蚌埠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坚持做专做精。就企业总数和总体规模而言,蚌埠在全省16个省辖市中不属第一。但是蚌埠市重视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如昊方机电有限公司,20年只做一件事,发展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不断升级提高,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2020年又获得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金威滤清器公司和凤凰滤清器有限公司,专业发展滤清器生产,不仅为国内众多汽车企业配套,还出口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金威公司的滤清器还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丰原集团围绕生物科技产品发展,目前,年产8万吨乳酸、5万吨聚乳酸、2万吨聚乳酸聚酯等项目建成投产;雪郎生物年产2万吨PBS、利夫生物年产1000吨呋喃单体、恒鑫环保年产4亿只一次性可生物降解餐饮具等项目即将投产;丰原泰富年产50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第一模块,中粮生物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5万吨二氧化碳、丰原生物年产8万吨乳酸、3万锭纱线、2000吨长丝、3000吨短纤等项目加快建设。蚌埠市围绕硅基产业,大力发展光伏玻璃、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形成了产业集群,壮大了产业规模,已经成为全国重点优势产业。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和优质服务体系。推行“办好一件事”套餐服务,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高、营商环境提升”的成效;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全流程服务体系,实施“四送一服”提级升档、“四最”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搭建企业检验检测设备共享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综合效能;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区域绿色项目库,引导产业绿色化发展;探索建立服务贸易联盟,实现服务贸易规模化发展;探索建立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加速中小型科创企业要素集聚;建立机制体制创新工作体系,实现可持续性创新;建立市场化招商、投资运营机制,助力主导产业固链、补链、强链;促进自贸区蚌埠片区率先推行“一照通”,构建审批高效、经营规范、诚信自律、监督科学的“一照通”行政许可新模式;组建港口联盟,创新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机制,发展现代物流。 通过建立这些机制,提高了服务效能,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