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媒体报道,在北京蟹岛度假村东门附近停车场,大约40根新能源车充电桩全部闲置,其中大部分已经损坏。有内部人士透露这批充电桩是发展初期为抢占市场而大量建设的。
汽油版机动车的摇号购买措施,政府的政策激励和财政补贴以及市场的助攻,最主要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刚性需求,短时几年的的时间让新能源汽车之风刮遍全国,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汽车充电的问题,这也让相关利益方闻风而动。有评论认为,疯狂的热钱资本、粗放的行政干预,从来都是造成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失灵的最主要推手。可以肯定的是,从充电桩的市场反馈之一直接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迹,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不管外部刺激如何强烈,遵循市场本质还是正道。
作为风口上的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然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却在一片热火朝天中遭遇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尴尬。
伴随国家和各地政府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春天来了,可是充电桩的安装量远远少于电动汽车保有量,充电桩的增速也低于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增长,充电桩建设逐渐成为想要赶上行业发展东风的创业者心中的“伟大事业”。
然而,想要在风口上飞起来,他们不仅要面临进驻商圈落地难、市场运维不理想等现实窘境,还要经历重重严格的政府补贴申请审核;加之,市场上一众大小巨头毫无标准的混战乱局。如此想来,留给新进玩家的机会还有多少?政策扶持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生意,究竟能不能做?要不要做?又该怎么做?
落“地”难,孤岛现象严重使用率低
一般而言,充电桩的建设必须考虑客流量密集、使用量大等因素,因此,商超、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公共区域广受充电桩企业青睐。
可是想要在这些区域建桩,充电桩企业必须打通物业、政府和电力部门等环节。由于每个区域情况不同,所涉及部门也不尽相同,一旦存在一个环节企业没能打通,那么建桩项目就有可能被搁置。
与此同时,由于充电运营商多且分散,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存量充电桩形成了一个个“孤岛”,车主要么找不到桩,要么找到了桩却用不了,这种现状导致不少充电桩自建成之日起就处于闲置状态。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4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21万个,然而在使用率上,大部分公用充电桩被闲置,利用率不足15%,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桩”。
某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充电桩普遍使用率低,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公共充电桩使用成本要比居民家庭用电价高,加之市中心停车费问题,充电成本超出用户所能承受,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使用率偏低;另一原因是公共区域内常常出现燃油车乱停占充电桩车位的现象,导致充电桩想利用也利用不起来。
APP群魔乱舞
事实上,大部分车主为了方便出门前一般都会充好电,但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来个意外突然没电,所以出门都会随身携带数张充电储值卡,手机上也会安装多个充电APP,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近的充电桩。当然,很多充电桩运营商也都预想到这一问题,各种充电APP应运而生。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五花八门的充电桩APP,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充电桩信息不准确、无法支持多种运营商等都使得用户体验效果不佳。
品途商业评论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公共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分别由政府和企业运营,但采用不同的充电卡或各自的APP客户端支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用户在使用时会遇到诸多困扰。
以北京为例,市内公共充电桩运营商规模比较大的有国家电网和中国普天,而规模较小的有星星充电、富电科技、特来电等,这些运营商需要使用各自的充电卡,且相互之间信息没有互联互通,用户无法在一个平台找到其他充电桩信息。运营商不同,各充电桩使用的充电卡和收费标准也不一样。
事实上,充电APP不止存在质量问题还有安全问题。
首先,在安全方面,充电桩APP普遍没有采用安全通信协议,导致用户数据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被获取,比如支付账户信息、个人身份信息等。
其次,很多APP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假死、闪退等现象,一旦出现假死状态,无法停止充电;而且,如果充电结束,充电枪没有被正确归位,很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记者通过手机下载两款APP进行体验,根据其中一款指示,最近的充电桩位于附近小区,非住户无法使用;而另一款APP出现闪退,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充电桩质量良莠不齐、技术门槛低、充电安全容易被忽视,这些问题都为用户使用带来不便。